騰訊游戲啟動暑期未保專項行動,補齊家庭監管短板
7月3日,騰訊游戲宣布啟動“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保護專項行動”,除對未成年人游戲賬號進行時長與消費限制外,重點聚焦家長管理游戲賬號的需求以及親子共號的真實使用場景推出兩項新功能,對更細分的日常管理場景進行完善和補足,構建更加靈活可控且人性化的家庭管控方案,“工具+服務”雙管齊下,為家長排憂解難。
作為最早布局未成年人保護體系的游戲企業之一,騰訊游戲不斷夯實防沉迷技術、豐富給家長的管理工具與服務,并在今年年初全面升級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探索“技術+服務+公益”新模式。本次專項行動則是在過去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家庭教育各場景下的教育引導與行為管控體系,這既是騰訊游戲長期未保實踐的延續,也體現了其在暑期節點進一步履行社會責任、回應公眾期待的堅定決心。
游戲沉迷問題翻篇,家庭協同成為關鍵課題
2021年“830新規”實施以來,游戲行業未成年人保護力度持續加碼,技術防線日漸嚴密,未成年人游戲時長與消費長期處于低位。隨著技術限制的空間日益縮減后,家庭在未成年人保護中的責任和作用愈發凸顯,如何協助家庭強化日常監管、提升青少年數字素養實現全面守護,成為新階段的核心課題。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發布的《未成年人游戲防沉迷現狀調研報告(2024)》(以下簡稱:調研報告)顯示,73.8%的家長知曉自己的孩子曾有過使用成年人賬號繞過監管玩手游的情況。在孩子使用成年人賬號繞過監管的情況中,81.6%得到了家長允許,而家長允許的原因,占比最高的是近半數家長把繞過防沉迷“作為獎勵”。
圖:《未成年人游戲防沉迷現狀調研報告(2024)》
可以看出,現階段的防沉迷工作主要在家長管理方面存在挑戰:
首先是家庭賬號管理存在灰色地帶,部分未成年人通過冒用家長身份注冊游戲、共用游戲設備等方式繞過防沉迷系統;其次是普遍存在的親子共號情況,家長允許孩子適度使用自己的游戲賬號時,缺乏精細化、場景化的管控工具輔助教育引導。
圖:《未成年人游戲防沉迷現狀調研報告(2024)》
基于這一洞察,騰訊成長守護在今年暑期上線“游戲臨時開關”和“家長自助下發人臉識別”兩項新功能,協助家長更靈活、細致地管理游戲賬號。
面向家長希望對自己的游戲賬號臨時做時長限制的場景,推出“游戲臨時開關”功能,允許家長臨時設置單次賬號游戲時長,滿足家長的臨時需求,確保游戲行為的管理靈活可控。
圖:“游戲臨時開關”功能
在家長希望悄悄管控自己名下游戲賬號而不被孩子知道的場景,推出“家長自助下發人臉識別”功能,提供了更加隱蔽的管控方式:家長驗證身份后,可給自己名下游戲賬號自助使用“人臉券”,系統將以平臺名義彈出人臉識別,既能將孩子攔在游戲之外,也能有效避免親子正面沖突。此功能正在灰度測試中,發券規則將不定時調整,保證家長妥善有效使用。
圖:“家長自助下發人臉識別”功能
輔助工具+家長服務,全面覆蓋家長賬號管理場景
事實上,這兩項賬號管理輔助功能的推出并非孤立動作,而是騰訊游戲持續洞察家庭真實使用需求,在補齊家庭管控短板方面的又一次查漏補缺、迭代升級。
自2017年開始,騰訊就在家庭管理方面不斷探索,同年上線的騰訊成長守護,是業內首個面向“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系統解決方案。8年間,騰訊成長守護針對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賬號繞過防沉迷的情況,陸續上線了 “自我賬號管理”“綠色手機上報”等多項功能,覆蓋孩子“使用家長本人賬號玩游戲”和“使用其他成年人賬號玩游戲”兩大類情況,而隨著今年暑期“游戲臨時開關”和“家長自助下發人臉識別”功能的推出,騰訊游戲賬號管控已覆蓋家長使用的各個細節場景。
此外,為避免家長因用網能力有限而不會使用管理工具,在家長服務層面,騰訊也在不斷豐富支持方式。除常規電話咨詢外,騰訊成長守護推出線上“家長柜臺”,為家長提供從咨詢到實操的“一對一”視頻指導,今年暑期則進一步推出“家長云輔導”直播,在線直播手把手教家長定制孩子游戲管控方案,還會協助講解運營商及設備廠商有關未成年人模式管控知識,為廣大家長在線答疑。
可以說,從功能到服務,騰訊給到家長全套游戲管理工具,為當前家庭在數字管理中的真實困境,提供了具體、可行的行動支撐。
圖:騰訊給到家長全套游戲管理工具
隨著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不斷深入,游戲企業的角色已從“規則執行者”轉向“家庭協同者”。以騰訊游戲為代表的企業正在不斷深化產品、技術、服務能力,助推防沉迷治理向家庭協同、教育引導、正向激勵等維度拓展。
與此同時,家長作為未成年人最直接、最長期的監護人,在孩子的數字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正如調研報告所揭示的,絕大多數繞過防沉迷的行為,往往與家庭監管缺位直接相關。更值得警惕的是,個別家庭對孩子游戲行為的無底線縱容,放大了成癮風險,也削弱了孩子應有的規則意識與自我管理能力。
相關家庭教育專家表示,真正有效的未成年人保護,必須從“家庭是第一道防線”的共識出發。游戲企業提供技術工具與服務體系只是基礎,家長能否掌握這些工具、理解其背后的教育價值,并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建立起有效溝通和積極引導,才是防沉迷治理能否落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