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一天12萬斤,少山紅杏賣遍全國!青島“90后”新農人把“土味”變爆品
在剛剛過去的6月,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的少山紅杏實現大豐收。“今年蜜杏長得好,是豐產年,每天最多能賣出12萬斤呢!”“90后”新農人欒盟盟既欣喜又感慨。誰能想到,十年前,這顆青島人引以為傲的“金果子”還困于本地市場。十年后,這位“農二代”創業者將家鄉“土味”打造成了暢銷全國的爆款單品,通過盒馬、百果園、Olé等高端渠道飛入千家萬戶,更帶動當地果農平均增收25%,在城陽夏莊寫下了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饗實農場負責人欒盟盟,手里捧著少山紅杏。圖源:受訪者提供
從“本地鮮”到“全國甜”:“90后”姑娘帶領少山紅杏“逆襲”
時針撥回2014年,畢業于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欒盟盟,毅然辭去了在父母看來“穩定光鮮”的外貿工作。推動她作出決定的,是骨子里的闖勁和家鄉蜜杏走不出青島市場的困境。她清楚記得,商販定時定點來收杏,成堆的果子若當天賣不完,隔日便身價大跌。彼時微商方興未艾,欒盟盟試水朋友圈賣杏,嘗試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創業維艱。起初因缺乏生鮮儲運經驗,全熟采摘的杏子在運輸途中損耗嚴重。“客戶反饋收到時全成了果醬,我們只能一遍遍賠貨賠錢。”欒盟盟回憶,前三年賣杏不僅沒盈利,光售后就賠了不少。“偶爾幾個完好的,客人嘗后都說‘好吃’,不斷介紹朋友來買。”正是這份肯定給了她堅持下去的信心。她不斷摸索試驗,逐步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采摘、包裝和物流方案,成功將少山紅杏送達全國,積累起首批穩定客戶。
隨著客戶群從零售擴展至水果店、批發檔口乃至大型商超,欒盟盟意識到標準化是生鮮行業的命脈。2018年,她成立合作社,聯結當地果農,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通產銷壁壘。“我們及時傳遞市場需求,指導疏果、防病,提升商品率。”如今,合作社已吸納近千戶果農,覆蓋5個村莊,帶動核心產區“少山杏”日銷突破12萬斤。
欒盟盟在加工車間包裝鮮杏。圖源:受訪者提供
2023年,欒盟盟斥資百萬引進綠萌“呵福式”智能分選線,實現了蜜杏無損測糖、克重精準分級(誤差±0.2克)和外觀瑕疵檢測,標準化程度比肩國際水平。“高端渠道要求很高,比如盒馬要求同盒果子重量差在±0.2克內,Olé要求每顆糖度18度以上。單靠人工根本不可能做到。”欒盟盟強調,這套智能分選設備精準滿足了嚴苛的標準化需求。正是這種對高品質、高標準的堅守,讓少山紅杏贏得了頭部渠道的信賴,完成了從“本地鮮”到“全國甜”的華麗逆襲。
農場新生:50畝荒地長出農旅融合試驗田
2021年一場罕見霜凍導致蜜杏減產近三分之二,大客戶訂單交付告急,疊加當地老農托付閑置土地的雙重契機,2023年,占地50畝的“饗實農場”在山色峪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片區應運而生。
位于山色峪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片區的饗實農場。圖源:受訪者提供
“初衷是建個抗風險的現代化蜜杏種植基地。”欒盟盟投入300多萬元,將傳統梯田改造為可機械作業的寬行模式(株行距3米x4米),并引入矮化密植技術,將傳統高達3米的杏樹高度控制在2米以內。“以前果農要爬樹采摘,效率低又危險。現在踩個小梯子或者伸手可及,安全高效。”她介紹,配合除草機作業,50畝地的管理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近10倍。
農場80%土地種植蜜杏,但欒盟盟的藍圖遠不止于此。依托青島近郊游的旺盛需求(車程1小時覆蓋主城區),她將個人對自然與美食的熱愛注入農場肌理,打造出充滿活力的田園綜合體:櫻桃園、菌菇大棚、共享菜地、咖啡廳、露營地、窯烤披薩區……多元業態共生共榮。
6平方米的共享菜地年租800元,含種苗、澆水、托管服務,吸引眾多市區家庭。“現在孩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帶他來體驗農事樂趣,很有教育意義。還能吃上新鮮蔬菜,享受慢生活。”青島市北區租客王女士道出許多城市家庭的心聲。冬季果園采摘進入淡季,菌菇大棚便成為主角。休閑區設置的露營地、咖啡室和窯烤區,將農場特產融入休閑體驗。杏醬氣泡水、窯烤披薩成為網紅單品,游客邊品嘗美食邊拍照打卡,社交媒體定位“饗實農場”已成風尚。農場周末日均接待量達500人次。
小朋友在饗實農場里的共享菜地體驗農事樂趣。圖源:受訪者提供
這種融合模式不僅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更深切改變了當地的鄉村面貌與村民生活。南坡村村民楊大叔感慨:“以前五月摘櫻桃,六月摘杏,其他時間都沒啥事干。現在農場讓我全年都有活干,在家門口就能增收。”像他這樣受益的村民超千人,農場累計支付給村民的勞動報酬超300萬元。更重要的是,“饗實農場”打破了山色峪“櫻桃紅杏熟時才熱鬧”的季節性瓶頸。“以前只有特定月份才有人來,現在全年都有人氣,門口常停滿車。”欒盟盟欣慰地說。
創新業態成效顯著,農旅體驗項目年營收超200萬元,鮮杏供應鏈業務年營收達600萬元,公司整體年營收(含其他農產品供應)已突破3000萬元。
新農人密碼:熱愛為基,學習不止,思維常新
盡管公司已初具規模,農場經營也進入正軌,欒盟盟坦言農業的艱辛從未遠離。“看天吃飯的本質未完全改變,投入大回本慢,農場預計五六年才能盈利。”與果農的理念碰撞、極端天氣對供應履約的考驗,都曾讓她萌生退意。支撐她的是“停不下來”的責任感:“把鄉親們的杏子賣出去了,聽到感激的聲音,很有成就感。現在不做,很多果子真的就會爛在家里。”
這種使命感也驅動著產業升級。合作社果農增收25%的案例,讓她看到品牌化對農產品價值的重塑。深加工產品如杏醬、杏干及衍生的咖啡飲品,將蜜杏附加值提升了至少50%。科技加持下的少山紅杏,不僅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也飄香海外。借助順豐國際渠道,少山紅杏已出口至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
深加工產品杏醬。圖源:受訪者提供
回顧11年創業歷程,欒盟盟對“新農人”的定義愈發清晰:熱愛是根基,學習力是關鍵,更要懂得以新思維經營客戶的情緒價值。“很多人以為農業就是揮鋤頭,其實國內農業設備和技術已經非常先進。”她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90后甚至00后扎根田間,“當種地不再意味著沉重的體力負擔與封閉的環境,農業的吸引力正在回歸。”
夕陽下,欒盟盟正在農場為游客制作杏醬飲品。十年前幫父母賣杏時,她沒想到家鄉的“土味”果實真的能成為全國餐桌上的“甜蜜爆品”。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賦能,從囿于本地到遠銷海外,這個“90后”姑娘用十年時間,讓少山紅杏從城陽夏莊走向全國各地,也讓“新農人”的身影成為山色峪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片區里的年輕風景。
(半島全媒體記者 耿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