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青島|韓國人來青島水培長白山人參,頭茬參5月底開收,年600萬棵人參出島奔全國
休息日之外的每個上午,張艷娜和宮艷玉都會從住處來到河頭店鎮政府西南1.3公里處上班。身為萊西本地人,張宮二人從事的工作是“水培人參”。水培人參技術在青島尚屬罕見,兩人從事這項工作之前聽都沒聽說過。
來自長白山的參苗
金東辰查看來自長白山的參苗
來自長白山的人參苗在青島歷經30天成長,5月30日首次收獲。韓國種植商金東辰通過翻譯向半島記者稱,基地每年可收獲600萬棵人參,未來他們將以青島基地為依托,讓水培人參在中國遍地開花。
長白山參苗來青,洗個痛快澡
5月30日,太陽升起時,張艷娜和宮艷玉又準時出現在了人參水培基地的大棚下。此時,其他工作人員也來到了工作崗位上。
水培參苗
數天前,一批兩年生的人參苗從遙遠的吉林長白山運送到了水培基地。按照人參苗的種植流程,這些新苗被送到這里后需在冰柜0℃的環境中適應一段時間,再被拿出清洗育苗后種植。
到基地后的張艷娜從冰柜里取出了一大紙箱人參苗,隨后她將這箱人參苗搬到了育苗區打開。紙箱中的人參根系茁壯,鵝黃色的人參莖稈和葉子猶如一個個碩大的黃豆芽。此時,兩人將這些人參苗拿出,并將這些參苗放到了清洗箱內。
“與普通土培不同,水培前必須將參苗上的土清洗干凈。”張艷娜說,“清洗的另一目的是給參苗‘消毒’,盡可能除掉土上攜帶的細菌。”
邊說著,她手上的三根參苗被她捋了又捋,在清水中洗了又洗。一會工夫,三根帶土的參苗被她清洗完成,白白胖胖的參苗被她放在旁邊的一個塑料筐內。
一個半小時后,張艷娜和宮艷玉面前的塑料筐內已被清洗了大約500棵參苗,此時的二人起身將這兩筐參苗搬運到了基地的育苗區。
參苗清洗
已經在長白山地區生長了1到2年的人參苗來到青島,從頭到尾痛痛快快洗澡之后,還要在培育箱里培育一段時間。
兩人將培育箱中潮濕的棉毛毯掀開,張艷娜將手里的參苗一個個擺放在棉毛毯上,這些初顯人形的參苗猶如一個個白胖的娃娃躺在毯子上。
土參葉變綠,進入水培箱
半個多小時,兩人將500多棵參苗擺放完畢,又將潮濕的毛毯蓋住參苗。
“毛毯蓋上一段時間,鵝黃色的小葉將變成淡綠色。”宮艷玉說,“參葉成淡綠色,就可以水培了。”
為參苗洗澡并放在育苗箱內育苗,并非兩人全天的工作。
“我們還要插苗水培人參。”宮艷玉說著,又掀開了另一個育苗箱。這個育苗箱里存放著數千棵之前培育的人參苗。
“這些人參苗葉子變綠了,現在就可以水培了。”宮艷玉說著,將人參苗從培育箱里小心翼翼取出放進搬運箱內,抬到了水培區。
水培區是基地的主要區域。展現在兩人面前的是一個個盛裝15升地表水的水箱。水箱里的水來自北墅水廠,這些水經過嚴格消毒殺菌達到飲用水標準。
“共有數千個水培箱。”基地科長金億錦告訴記者,水箱中的水每天都要更換一次,以保證水質的絕對純凈與清澈。
每個水箱的表層漂浮著一個經特殊預制的人參培植模板,水箱面前的張艷娜將一棵棵參苗小心翼翼地塞入模板孔。人參的一半在模板的上方,一半在模板以下的水中。一個上午,兩人不停將一棵棵參苗插入水培箱中。
這些被放入水培箱的參苗經歷28天生長,進入收獲期。
“除了完全在水中生長外,它們還需18~20℃的溫度以及75%~80%的濕度。”金億錦說,“整個成長過程,我們視每棵參苗如寶寶,容不得半點馬虎。”
“每天還要給它們通風、換氣、吹風加日光燈照明。”金億錦說,“上述四步驟對參苗的成長異常重要,這不僅牽涉到人參的長勢,還牽涉它們的健康與營養。”
年600萬棵人參,出島奔全國
就在張艷娜和宮艷玉兩人忙著水培人參苗時,幾名工人正在忙著收獲今年的第一茬人參。
“這茬人參已經成長了1個月,現在可以收獲了。”金億錦說,每棵收獲的人參身長大約13厘米。
長白山的人參來青島水培成功并大面積收獲,這在青島還是第一次。事實是,早在2024年年初前的青島還沒有水培人參。2024年年初,來自韓國的一家公司被當地營商環境吸引,于是將目光鎖定了河頭店鎮政府西南1.3公里處的一個農產品種植園區。
“我們的到來,基于萊西招商政策的吸引。”種植基地本部長金東辰通過金億錦翻譯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他的家鄉在韓國仁川,2024年春他和韓國老板來到萊西后,萊西招商部門以及河頭店鎮政府,給了他們租賃種植園極大的政策及租金補貼,這些政策令他們感動。同時,他們也認為膠東明珠青島在地緣上離韓國更近,于是他們選擇了萊西,并將人參水培的項目落子河頭店。
金東辰通過翻譯說,到河頭店后他們先對原有農作物大棚進行了改良,建起水培人參需要的基地,之后將長白山人參運到青島,在大棚里水培試驗了多次,實現了他們想要的水培結果。
“不僅長勢良好,而且對人參成分進行多次化驗,發現其營養成分是土壤參的數倍。”金東辰通過翻譯告訴記者。
金東辰說 ,今后基地每月可收獲50萬棵,1年就可收獲600萬棵人參。目前,這些正在收獲的人參已經有了上海、北京、廣州、廈門、延吉等中國內地的訂單。未來,他們將以青島基地為依托,讓青島水培人參走遍中國的同時,人參水培模式在中國多地開花。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