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人都是志愿者!全國文明家庭代表紀燕的“小家”與“大家”
“這份榮譽不僅屬于我們的小家,更屬于千千萬萬在平凡生活中傳遞溫暖的家庭。”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青島市城陽區居民紀燕作為新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上臺發言。
把和美家風的故事講給更多人
四世同堂的幸福之家
紀燕今年62歲,家住城陽區流亭街道西后樓社區。“她是俺們西后樓的閨女,也是媳婦,鄰里鄰居這么些年,真為她感到高興,他們一家是我們社區學習的榜樣。”今年58歲的王錦秀大姨是紀燕多年的鄰居,提起這個溫暖的家庭,她贊不絕口。
紀燕的全家福
紀燕有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83歲的婆婆,她和老伴,兒子兒媳,還有兩個可愛的小孫女。有人說,家風是寫在紙上的大道理,可紀燕覺得它就藏在鍋碗瓢盆里,體現在全家人的行動中。這些年,她的小家把“明孝道、知榮辱、有愛心、樂奉獻”的家風,化作了熱乎飯、暖心話、搭把手。
“這些年最讓我舒坦的,是全家老小都穿上了志愿者的紅馬甲!”紀燕的婆婆是社區的“夕陽紅”志愿者,小區巡邏中,總是一馬當先的那個;丈夫喜歡書法,在社區免費開了課,收了不少小徒弟;兒子和兒媳是社區的愛心志愿者、巾幗志愿者;上小學的孫女也經常參加志愿活動,每次志愿者看望孤寡老人,她都吵著要一起去。這些年,紀燕一家還捐款十多萬元,幫扶了二十多戶困難家庭。
2016年,紀燕家庭獲評“山東省首屆文明家庭”;2018年,獲評“全國幸福家庭”;2019年,獲評“全國最美家庭”。
紀燕
給600多對新人婚前“講家”
好家風代代相傳。當年,紀燕的父親是鄉村教師,常常在煤油燈下給鄉親們讀信、念報;母親熱愛文藝,就教大家唱歌跳舞,是街坊的“開心果”。“咱老百姓的日子,就是互相幫襯過起來的。”父母常說的這句話,紀燕記了半輩子。
回村里當婦女主任的那一年,紀燕剛滿18歲。村里人背地里嘀咕,“一個瘦弱的毛丫頭,怎么能干得了這個活兒?”但紀燕沒多想,“人心都是肉長的,別人不認可咱,咱就主動走過去交朋友。”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負責婦女工作,就少不了要處理一些家庭矛盾的難題,紀燕說自己的秘訣是,“不把自己當外人”。村里有兩口子吵架鬧矛盾了,她就買點水果上了門,幫忙照顧孩子,甚至做飯洗衣,一點也不把自己當外人,“都是鄉里鄉親的,幫忙照看照看也是應該的。”紀燕說,避開矛盾最尖銳的時候,讓夫妻雙方都冷靜下來,再來幫他們分析問題,一般都能有不錯的效果。
那些年,紀燕沒少幫忙調解家庭矛盾。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那些小媳婦也都熬成了婆,見著紀燕,還會念叨上幾句,“當年多虧了你啊,不然我們這個家沒準早就散了!”紀燕笑笑,心里美著呢,“那么多年了,有些事我早就忘了,但她們還記得清清楚楚,每到這時候,我就覺得自己的工作干值了!”
退休后,閑不住的紀燕又參與辦起了社區大學、助老餐廳,帶動200多個街坊組建起志愿者服務隊。社區開設家庭家教家風“一堂課”,帶領居民們習練中醫養心“一節操”,為社區老人做好孝老暖心“一餐飯”。
在社區之外,紀燕也想把愛心傳遞給更多人。她積極參與青島市“陪伴成長”家長手冊的宣傳巡講,拿自家故事當“活教材”,啟發更多年輕父母重視家庭教育;作為兵媽媽,她深知軍屬的牽掛,于是辦起“兵媽媽舒心屋”,40多位軍屬常聚在一起包餃子、嘮家常;青島市倡樹“文明婚俗”,她作為特邀嘉賓,累計給600多對新人婚前“講家”。
“小家好了,才有底氣帶動大家”
“小家好了,才有底氣帶動大家。”如今,手捧“全國文明家庭”這份沉甸甸的榮譽,紀燕覺得肩上的責任更大了。她惦記著三件事:頭一樁是把社區大學和助老餐廳辦好,繼續溫暖鄰里生活;第二樁是帶領志愿團隊的兄弟姐妹繼續發光發熱,誰家有事喊一聲,立馬有人幫忙;第三樁是去更多地方嘮嘮咱老百姓的幸福家庭故事,傳遞好家風。
“盼著更多家庭和我們一起,把日子過成暖融融的燈,照亮自家門楣,也溫暖左鄰右舍。”紀燕說。
(半島全媒體記者 胡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