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護士節特稿 | 徐芬:“你看那些患者和家屬的眼神……”
凌晨三點,城陽人民醫院急診科的燈光依然明亮。走廊里,急救推車與地面的摩擦聲、監護儀的滴答聲、家屬焦急的詢問聲交織在一起。
“準備搶救!”
伴隨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搶救室的門被打開。一位中年男性被推進來,面色青紫,呼吸微弱。主管護師徐芬一個箭步上前,迅速檢查患者瞳孔,同時向家屬詢問病史。她聲音沉穩,手上的動作有條不紊——建立靜脈通路、連接心電監護、準備搶救藥品……
這是徐芬在急診科的普通一夜。自2004年參加工作,在護理崗位上歷經了21年,她成為了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針”。大家常說:“和芬姐一起干活,特安心,感覺啥場面都能穩住。”
急診科是一個綜合科室,也是醫院的重要服務窗口,患者通常病情復雜,任務重、夜班多,突發事件也多。徐芬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從患者走路的姿勢、面色的細微變化,就能初步判斷患者病情危重程度。一次夜班,一位自稱“胃痛”的患者在分診臺前排隊,徐芬遠遠瞥見她手扶墻壁、面色蒼白,立即上前詢問病史并當機立斷給予心電圖檢查,發現病人是急性心肌梗死,為搶救贏得了黃金時間。
曾經的一個深夜,一位老人蜷縮在角落的輪椅上,痛苦地呻吟著。家屬焦急地說:“三天沒解大便了,吃了藥也沒用。”徐芬蹲下身,輕聲詢問后,把他推進治療室,然后戴上了手套。“可能是大便干結,我看看。”她沒有絲毫猶豫,開始為老人手動解除便秘。十分鐘后,硬結的糞塊被清除,老人長舒一口氣,家屬連聲表示感謝。“沒事,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徐芬笑了笑,又叮囑了飲食及活動等注意事項。這樣的“小事”,在徐芬的職業生涯中數不勝數。然而要做到這些,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急救技術,更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及時地判斷患者的病情,使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2020年寒冬,在家聽班的徐芬接到了醫院的緊急召回電話,她迅速穿好衣服,頂著寒風往醫院趕,途中卻不慎滑倒,導致右手腕三角骨骨折。“至少休息一個多月才能好。”聽完醫生的診斷結果,她心里犯了難。科室工作量大,人員緊張,如果回家休養,同事們就更忙碌了。科室領導讓她回去先養好傷,但她毅然決定繼續堅守崗位。就這樣,她處理好骨折的手腕后,像往常一樣回到了崗位。由于手腕固定有夾板、脖子掛著繃帶,怕引起別人關注,她就悄悄地將手藏到棉衣里,可習慣了雙手工作,受傷的手“閑不住”地就伸出來幫忙,胳膊常常由于抬起時間久了又脹又痛。“急診護士嘛,就該沖在前面,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回憶起那段日子,徐芬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道。
身為護理戰線的中堅力量,徐芬深知肩負著臨床經驗傳承與護理技藝深耕的雙重使命。每一次夜班結束,她都沒有急著交班,而是帶著年輕護士復盤夜間的搶救案例。作為帶教老師,她把臨床變成課堂:搶救時讓“新人”站在最佳觀摩位置,手把手教他們搶救的技巧。“芬姐教的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態度。”一位年輕的同事說,有一次她因家屬態度不好而委屈,徐芬告訴她:“家屬急是因為對親人的愛,我們要做的是理解,不是計較。”
0.9%氯化鈉溶液,是醫療中最常用的液體,被稱為“生理鹽水”。徐芬常說,護士的工作就像這0.9%——平凡卻不可或缺。21年,七千多個日夜,她見證了太多生死瞬間:成功搶救溺水兒童時的喜悅,無力挽回年輕生命時的悲痛,患者康復出院時的欣慰……歲月在消毒水的氣味中流逝,不變的是她初入行時的誓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貼在徐芬的工作手冊扉頁,已經泛黃。當問及堅持的動力,她看著忙碌的急診大廳說:“你看那些患者和家屬的眼神——這就是答案。”
清晨的陽光灑進急診科,徐芬又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她的臉上除了疲憊,還有平和和欣慰。在這個被稱為“醫院前線”的地方,徐芬和她的同事們日復一日地演繹著關于生命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有的只是靜脈通路里流淌的堅守、監護儀閃爍間的守候。正如那盞永不熄滅的急診燈光,他們用專業和愛心,為生命點亮希望的明燈。
- 特稿|絲路花開——從北京到阿斯塔納紀行
- 特稿|循駝鈴古道赴現代化新程:習近平主席推動深化中國-中亞合作的故事
- 特稿|推動中國-中亞航船乘風破浪、勇毅前行——中亞各界熱切期待習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
- 青島黃海學院舉行紀念第114個“5.12”國際護士節文藝晚會
- 閃電評論 | 國際護士節,致敬生命的守“護”者
- 醫心向黨齊奮進 健康李滄譜新篇——李滄區舉辦“5·12”國際護士節文藝匯演
- 何以為“護”——第114個國際護士節特別策劃
- 親子勵志·母親節特稿 | 一個少年冠軍的自信與成長
- 特稿|習近平: 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支持者、維護者、推動者
- 特稿|引領睦鄰友好合作 捍衛國際公平正義——俄羅斯各界熱切期待習近平主席對俄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