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海濱|影迷打卡地圖:青島“電影之都”的文旅新敘事
當電影與城市相遇,青島的每一幀風景都成了流動的膠片。2025年五一假期,隨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愛看電影嘉年華》大型直播活動的熱度延續,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電影之都”稱號的城市,正以“影視+文旅”的跨界敘事,吸引全國影迷開啟一場沉浸式的光影漫游。從星光島的科幻舞臺到老城區的百年影院,從東方影都的工業巨制到八大關的天然影棚,青島的文旅版圖因電影而煥發新生。
四大主題線路:解碼青島的“電影基因”
結合《愛看電影嘉年華》的熱度與青島市文旅局發布的“跟著電影去旅游”線路,我們為影迷梳理出四條深度體驗路線,覆蓋科幻、歷史、文藝與海洋四大主題。
未來鏡像:東方影都的科幻奇旅
核心景點: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青島電影博物館、星光島《青秀》秀場
作為《流浪地球》《封神》等史詩巨制的誕生地,東方影都的40個國際標準攝影棚與虛擬制作平臺,讓游客近距離感受中國電影工業的“硬核實力”。在影視產業園,游客可體驗動態捕捉技術,甚至參與微縮版“太空電梯”場景的搭建。
毗鄰產業園的青島電影博物館,則以“山海之間,光影百年”為主題,展出早期放映機、電影海報及《流浪地球》道具模型。ARRI虛擬拍攝體驗區讓游客化身“導演”,在綠幕前演繹屬于自己的科幻片段。
夜晚的星光島,不可錯過山東首個高科技舞臺秀《青秀》。這場以“八仙過海”為藍本的水幕大秀,融合全息投影與造浪系統,將神話傳說變為視聽奇觀。
時光膠片:老城區的百年影史
核心景點:1907光影俱樂部、中國電影院、八大關風景區
青島與電影的淵源可追溯至1898年德國攝影師拍攝的早期紀錄片。位于湖北路的1907光影俱樂部,前身是中國最早的商業影院“水兵俱樂部”,如今化身為電影主題餐廳與博物館,陳列著百年放映設備與膠片。
中山路的中國電影院(原山東大戲院)則承載著更深的民族記憶。1931年,胡蝶在此為《歌女紅牡丹》剪彩,開啟中國有聲電影時代。五一期間,影院特別推出“手搖放映機體驗”,讓觀眾觸摸膠片時代的溫度。
八大關風景區被譽為“天然影棚”,《父母愛情》《最好的我們》等劇在此取景。紫荊關路的梧桐、山海關路的歐式別墅,皆是鏡頭下的經典背景。游客可跟隨《抓娃娃》的拍攝路線,打卡“西虹市”原型——大鮑島里院。
海洋敘事:從銀幕到現實的“藍海浪漫”
核心景點:奧帆中心、青島極地海洋公園、石老人海水浴場
《流浪地球2》中太空電梯的起點——西海美術館外海濱步道,已成為科幻迷的朝圣地。而奧帆中心的“藍海珍珠號”游船,則復刻了《海洋天堂》中父子相依的溫情場景。夜游浮山灣時,海軍節主題燈光秀與電影取景地重疊,呈現“海天一色”的夢幻。
極地海洋公園不僅是《黃雀在后!》的取景地,五一期間更推出“深海影院”互動展,通過VR技術讓游客潛入《環太平洋》的機甲戰場。石老人浴場則因直播中的日出音樂會,成為影迷清晨打卡的“儀式感”起點。
文藝新生:美術館與老街的詩意碰撞
核心景點:西海美術館、大學路咖啡街、太平角萬博匯
西海美術館的《中國電影百廿肖像展》,以120幅影人肖像串聯起青島與電影的百年淵源。毗鄰的濱海步道,曾是《流浪地球2》的取景地,游客可在此眺望“太空電梯”的視覺原型。
大學路咖啡街與太平角萬博匯,則將文藝進行到底。前者聚集了以電影為主題的咖啡館,如《婚內婚外》取景的“太興里”;后者由歷史別墅改造,莫奈花園酒店、黑森林音樂餐廳等業態,讓建筑本身成為“可居住的藝術品”。
文旅融合:電影IP如何激活城市消費
青島的影視旅游不僅停留在觀光照相,更通過場景化體驗與跨界聯動,拉動消費升級。例如:東方影都融創樂園推出一票通玩,游客可在VR過山車與保齡球館間自由切換;青島電影博物館聯合周邊餐廳推出“電影套餐”,如《博物館奇遇記》主題演出票;私人影院與火鍋包廂在青島興起,滿足影迷“邊看經典老片邊涮火鍋”的個性化需求。
據統計,五一期間青島影視主題線路的預訂量同比上漲40%,其中“親子電影研學”與“科幻工業游”最受青睞。
從《劫后桃花》到《流浪地球》,青島始終是中國電影的重要注腳。而如今,這座城市的文旅敘事正從“被動取景”轉向“主動造夢”——電影不再是風景的附庸,而是激活城市記憶、塑造文化認同的核心動力。正如《愛看電影嘉年華》直播中的那句臺詞:“青島的光影故事,在潮起潮涌間續寫著新的篇章。”
(半島全媒體記者 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