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觀察|山東大學停招27個專業!高校本科專業迎來大洗牌,透露哪些人才培養新動向
“我們專業停招了!再也沒有學弟學妹了!”
金融工程等27個專業暫停招生,書法學等10個專業被撤銷,并新增工程軟件、運動訓練2個新專業……
近日,一則關于山東大學停招27個本科專業的消息引發了廣泛討論。
事實上,
山東大學并非個例,
整個高等教育專業調整優化正在加速。
根據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文件:到2025年,將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的學科專業布點。
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本科專業迎來“大洗牌”,高校如何布新局?
山大這些本科專業停招或撤銷
根據山東大學發布的《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專業設置及調整情況》,該校27個暫停招生的本科專業分別是:金融工程、保險學、公共事業管理、世界史、文物與博物館學、文化產業管理、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金屬材料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車輛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物流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工業工程、旅游管理、信息安全、電子商務、海洋資源與環境。
撤銷的10個專業分別是:書法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包裝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工業設計、交通運輸、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制藥工程、電子商務(工學)。同時新增了工程軟件、運動訓練2個專業。
學校當前在招的專業共99個。
這所211大學,34個專業停招!
近日,在2025年貴州省教育工作會上,貴州大學黨委書記楊未圍繞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交流發言,她提到2024年,貴州大學獲批冶金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6個博士點,其中工學類博士點5個,占全省新增工學博士點總數的100%。
在存量優化上,對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進行末位淘汰;在增量培育上,新增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及行星科學等急需專業;在流量調控上,停招就業率低于警戒線的34個傳統本科專業,向教育部申請撤銷了15個專業。
省屬重點大學,將停招11個專業
近日,據安徽醫科大學消息,為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學校將圍繞建設醫療衛生、生物醫藥、健康服務、人工智能與智慧醫療等4個專業集群,優化調整學校35%左右的專業,設置專業點總數不超過35個,服務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的專業比例超過90%。其中,新增服務國家需求、突出交叉融合、體現醫科特色的專業3-5個,改造升級專業5個,減招專業4個,停招專業11個,撤銷專業2個。
高校本科專業迎來“大洗牌”
可以看出,今年調整本科專業的高校并不只是山大。事實上,從去年開始高校本科專業便迎來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2024年9月2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吳巖表示,12年來,新增本科專業布點數2.1萬個,撤銷或停招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數1.2萬個。教育部開展了一場數量足夠多、力度足夠大的學科專業結構調整。今年共增設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
如此密集調整的背后,與教育部2023年印發的一份文件有關。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提到,高校要科學制定學科專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知識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需要,做好學科專業優化、調整、升級、換代和新建工作。
《方案》還明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并規定,“對連續5年未招生的專業予以撤銷處理”。這是教育部首次通過指標來調控高校專業。
2024年7月2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關于開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大本科專業調整力度,著力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
《通知》明確,支持高校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綠色低碳、涉外法治、國際傳播、國際組織、金融科技等關鍵領域布局相關專業,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對現有專業進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興專業,打造特色優勢專業集群。
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
“一破一立”“一撤一增”,專業大洗牌的背后,并非簡單的“加減法”,而是有著深刻的底層邏輯。
專業設置調整,首先要解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有些專業,曾經的確是熱門專業,但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加速調整的背景下,可能逐漸 “由熱變冷”。這些專業人才供過于求,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減弱,專業與市場需求不適配的問題日益凸顯,造成了相當大的就業壓力,必須充分考慮高等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的適配性問題,積極響應社會發展及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變化,加速調整專業布局與市場的供需關系。那些就業率過低、多年持續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自然也就成為調整的重點對象。
而更深層次來說,則是專業調整的小邏輯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大邏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正在重塑經濟社會格局。誰能夠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掌握優勢,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科技創新的原始策源地,必須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因此,主動布局新興學科專業,擴大急需緊缺學科專業布點,實現專業深度交叉融合,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急需的適配度,成為必然選擇。
可以看到,在這一輪專業調整中,科技前沿和國家關鍵戰略領域受到重點聚焦,高校專業設置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接更加緊密,高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對高質量發展的響應度顯著提升。提升人才競爭力與科技支撐力,也是我們當下建設教育強國,更好地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每個專業都會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和時代使命。當初設立某個專業是順應時代需求,如今撤銷某個專業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今天的熱門專業,在未來或許也會與社會經濟發展脫節。
專業的撤與增,還僅僅是第一步。簡單的專業“加減法”顯然無法回應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問題。人工智能時代,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環境快速變化。建立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跨組織聯合培養的機制,推進政府、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跨界合作,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大學專業設置應當面向市場、面向就業、面向國家發展戰略。
大眾·半島新聞綜合自澎湃新聞、中青網、齊魯壹點、貴州日報、安徽政務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