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系列調查④ 丨無人機飛控有了“青島大腦”
自動起飛、自動降落,可24小時不間斷運行,足不出戶就能遠程調度……連日來,記者探訪青島低空經濟市場發現,如今,在無人機管控領域,已經走出“青島模式”,并正在向全國多地市場拓展。此外,記者采訪還了解到,青島在直升機航空服務方面同樣表現優異,一家直升機企業已將26架直升機布局到全國22個省市,并且在應急救援服務等領域屢立新功。
青島云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優小站無人機自動機場設備
>>>自動機場
“青島模式”走向國內多地
從露天式停機坪,到垂直起降場,通過青島云世紀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六個無人機停機裝置,可以窺見青島低空新基建的發展歷程。
1月22日,記者在云世紀公司看到,現場陳列的6個機場中,最大的只有49平方米,最小的目測僅4.9平方米。“這就是我們的優小站無人機自動機場。”工作人員說。
工作人員正在調試優小站U3機場設備
當下,無人機在場景應用中,仍存在多種模式。云世紀總經理王亮告訴記者,優小站無人機自動機場,由云世紀自主研發智造,目前已在嶗山區深度布局,形成了“嶗山區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臺”。這個平臺的運行邏輯就是在嶗山區選取22個點位,各配備兩套無人機起降點和傳感器設備,一套充電、一套執行,確保24小時不間斷運行,實現了對區域內低空空間的全方位、實時感知。
云世紀自主研發的“云港”垂直起降場
“這就是無人機應用中,最新的體系化運營模式,用無人機織造了一張網,將實時更新的低空數據及時回傳,發現問題及時精準推送,節省巡查時間。”王亮表示,無論是城市建設中的工程進度監測,還是環境監管中的污染源排查,亦或是應急救援中的現場情況勘查,“嶗山區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臺”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回傳畫面可被嶗山區各級單位共享共用”。
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臺無人機視角下的高清畫面
記者通過平臺后臺大屏看到,各點位無人機運行狀況可以隨機調取。執行中的無人機可以靈活切換空中視角,并實時向后臺傳送巡檢畫面。“在一些突發事件中,依據無人機現場巡查的畫面,各部門分職調度,實現業務成果相融合。”王亮告訴記者,遇到突發情況,可以實現足不出戶,遠程調度無人機,按照預設的軌跡,到現場執行命令,讓無人機做到了“真無人”。
“嶗山區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臺”實時運營畫面
“體系化運營模式最大的亮點就是降本增效。”王亮介紹,以嶗山區為例,傳統無人機巡檢,如各部門自行采購服務,因無人機數據不能共享共用,年費用總計需1600萬元,而通過體系化運營,各部門都可以通過低空智能感知平臺獲取對應數據,服務費年均720萬元,成本降低50%以上,且基于政府自主設置巡檢規則,服務次數相對增加,應用場景也更加豐富。
“優小站可以進行周期性自主更新,將城市數據就像拼圖一樣,織造出最新的城市更新網。”王亮表示,感知平臺是嶗山區在國內無人機城市級、大規模、體系化低空智能應用與服務運營領域進行的重要創新與探索,如今,已經在全行業形成了標準的低空感知網的“青島模式”,并走向全國多地,陸續在廣東、天津、內蒙古、安徽等省份落地運行。
>>>飛行管理
“任我飛”全面拓展海外市場
在王亮的低空經濟發展理念中,空管體系的建立是為低空經濟發展筑基,讓天空更有序,站在窗邊就能夠看到暢游的飛行器,互不干擾、自動避讓。
云世紀成立之初,就把重點放在了空域數字化,成為全國首批拿到中國民航局飛標司頒發的無人機云系統全國范圍運營牌照的企業,推出“優凱飛行”低空協同管理平臺,實現了無人機飛行動態信息直接傳輸至空管自動化系統的低空協同管理流程,讓無人機的應用,以空域安全、公共安全為前提,并且解決無人機的運行規則問題,讓無人機看得見、控得住、能溯源。
優凱飛行平臺后臺顯示圖
在優凱飛行平臺后臺顯示屏上,記者看到,透過藍色和黃色的無人機標識,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無人機的飛行態勢,左側功能欄可以查閱飛行記錄、無人機計劃、政策法規及氣象查詢等服務,這一平臺通過數字可視化技術,將看不見的空域轉化成了可直觀展示的“低空天圖”,也讓無人機實現了低空入“云”。
王亮介紹,優凱飛行可基于用戶角色的不同,可提供多類型平臺。例如,面向空管部門搭建的“低空綜合監管云系統”,無人機運營企業或個人用戶應用的“低空智能化管控平臺”,服務城市安全監管部門的“監測與防御系統”,以及為城市治理、公共安全、能源環保、交通管理等行業用戶提供的“行業無人機管控系統”。通過專業的“無人機飛行服務中心”為用戶提供專業的低空一站式解決方案及低空飛行服務支持。
云世紀無人機配件展示區域
不僅如此,為了滿足用戶不同終端、多場景的應用需求,優凱飛行推出PC端及APP移動端兩個版本。PC端適合行業級的企業用戶和個人用戶,APP移動端則更適合消費級無人機用戶。“這是國內首個基于空中管制系統標準的無人機監管云系統。”王亮告訴記者,自上線運行以來,優凱飛行累計提供各類飛行計劃服務多達6萬余次。
從飛起來到管起來,再到更有用、更智能,青島無人機產業鏈正在崛起,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在持續發力。云世紀又研發出“任我飛”無人機云端控制系統,提供無人機一體化解決方案,該系統在海外市場實現全面拓展,陸續為墨西哥、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等2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無人機智慧低空數字化產品。
>>>大型機隊
26架直升機布局全國22個省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島低空經濟輻射全國市場的版圖中,直升機企業也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們有26架直升機,作業范圍遍布應急管理部南北方航空護林總站所轄的22個省市,真正實現了全國布局。”青島直升機航空有限公司(下文統稱青直公司)工作人員范女士介紹,青直公司是國內成立較早的專業直升機通航公司,目前僅山東省內,就和威海、濟南等城市,以租用的形式,為其提供應急救援服務。目前,全國范圍內,已開設了80多個作業點。
青直公司B-707W機組奔赴西藏定日地震災區參與救援(受訪者供圖)
當下,在國家大力加強航空救援力量建設,全力構建大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時代背景下,青直公司抓住到行業機遇,實現了機隊規模的不斷擴大。范女士介紹,目前,公司現運營兩種機型,其中,1架米-26型直升機,25架米-171型直升機。“值得一提的是,米-26直升機是全球現役最大的直升機,米-171直升機機隊規模位居亞洲第一。”范女士介紹,憑借強大的機隊規模和專業的救援能力,青直公司成為了國家民用航空應急救援的重要力量之一。
1月7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了里氏6.8級地震,在眾多救援力量中,青直公司B-707W機組臨危受命,在西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和西藏自治區應急救援保障中心的指揮帶領下,參與到抗震救災行動中。范女士介紹,此次參與救援的是高功率米-171直升機機,這款直升機具備強大的運輸能力和出色的高原飛行性能,能夠在復雜的山地環境中穿梭自如,迅速抵達那些交通受阻、道路斷絕的偏遠受災區域。
“公司每年都參與多起重大森林火災的撲滅任務。”范女士介紹,公司積極探索全災種、大應急航空應急救援規律,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應急救援裝備的創新研發,并已獲得了七項專利。“在公司自主研發的蜂巢式組合沉箱,可以有效起到‘堵早、堵小、堵好’的作用,屬于世界首創。”范女士說。
2024年12月底,隨著青島市區至膠東機場商務擺渡常態化運行正式啟動,山東高速華通航空有限公司也走到了聚光燈下。企查查顯示,山東高速華通航空有限公司位于青島,注冊資本1億元,由山東高速集團和青島聯合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分別持股51%和49%。公開報道顯示,該企業自成立以來,在直升機應急救援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數據顯示,在機隊規模上,山東高速華通航空公司擁有13架p35直升機,目前在青島部署2架。
>>>建議
打造低空經濟數字化平臺
青島市政協委員、合木至信集團公司董事長陳東認為,青島低空經濟處于發展初期,可以說是前有京上廣深一線標兵揮旗領跑,后有合肥、杭州、蘇州、深圳、成都和重慶等試點城市多路追兵。“客觀地說,青島仍處于跟跑和培育初創階段。”
云世紀核心技術展示墻
在他看來,青島低空經濟存在產業規模小、頭部企業少,新興業態不足等問題。相比較而言,“無人機之都”深圳,2023年低空經濟總產值達900億,2024年預計過千億。此外,深圳率先出臺《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蘇州頒布了《蘇州市低空空中交通規則》。
陳東建議,做強做大青島低空經濟,應進一步加強產業協同發展。
一方面,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在上游,加大對航空材料、零部件制造等基礎產業的扶持力度,提高國產化率和自主可控能力,降低產業鏈風險。在中游,鼓勵整機制造企業與零部件供應商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在下游,進一步拓展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如物流、旅游、應急救援、農業等,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
另一方面,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低空經濟與青島的海洋經濟、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優勢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例如,利用海洋資源開展海上低空旅游、海洋監測等業務;將智能制造技術應用于航空器制造和維修領域,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借助數字經濟的發展,打造低空經濟數字化平臺,實現飛行數據共享、智能調度等功能。
此外,強化區域協同發展。加強與濟南、煙臺、濰坊等省內城市的合作,共同打造山東省低空經濟發展高地,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積極參與國內其他地區的低空經濟合作項目,如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的城市開展產業對接、技術交流、應用示范等活動,提升青島低空經濟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建議積極發揮產業聯盟作用。”陳東說,青島市低空經濟聯盟應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完善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定期組織會員單位開展交流活動,促進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及時反映企業的訴求和建議,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陳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