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馬“生”出大產業!青島膨腹海馬良種場預計年產成品海馬500萬尾,助力“藍色種業”持續發展
說起海馬,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中藥、海洋生物,但隨著全球海馬自然資源的急劇下降,2004年海馬屬所有種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中,我國也將海馬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當下規模化海馬養殖方興未艾,許多養殖戶紛紛嘗試海馬養殖,促進了海馬良種繁育市場的發展。青島企業進軍海馬良種繁育賽道,助力“藍色種業”持續發展,其中青島清源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清源生物”)日前獲批成為青島膨腹海馬良種場,并通過“海馬良種場”省級資格驗收,未來預計年產成品海馬500萬尾。
海馬究竟如何繁育,1月3日記者來青島膨腹海馬良種場一探究竟。
歷經25天孵育,雄海馬一次能產100尾左右小海馬
“這是我們的循環水養殖車間,溫度維持在18攝氏度。”1月3日,記者來到位于城陽區紅島街道的清源生物,董事長趙超向記者介紹。從室外接近0攝氏度的環境,一進養殖車間,記者鏡片就蒙上了厚厚一層霧氣。
1號養殖車間共兩層,每層有40余個養殖池,每池約15平方米。一個個巨大的養殖池整齊排列,每個養殖池內大約能養成年海馬5000尾、幼海馬3萬尾。
記者發現,養殖池內水質清澈,供氧泵源源不斷向水中供氧,池子底部安放著一個鐵網,密密麻麻的海馬正附著在鐵網上。
工作人員介紹,海馬比較嬌貴,其對水質環境要求很高,首先水質要穩定良好,水溫要維持在18攝氏度。“為了保證養殖水質持續良好,我們從以前的流水養殖發展為現在的循環水養殖,對設備進行改造,實現了節能、高效、穩定生產。”
趙超介紹,因著緊鄰膠州灣的地理優勢,他們從膠州灣引入海水,通過殺菌、過濾、生物處理和由加熱泵控溫等一系列流程后,獲得了良好的養殖用水,送入養殖池。
此外,青島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優勢,海洋中有很多海馬的天然餌料,如糠蝦、微型甲殼類生物,趙超介紹,人工養殖的海馬其餌料都是這些純天然餌料。“在飼養過程中,不能使用化學制劑來殺菌,都是使用微生物制劑控制水質,所以不存在重金屬、藥殘等問題。”
趙超介紹,海馬的繁育過程比較特殊,雌海馬會將卵子排入到雄海馬的育兒囊中,讓其“受孕”,之后撫育產仔的任務由雄海馬負責。25天左右的時間,雄海馬就會產出小海馬。一般一次能產100尾左右小海馬,剛出生的小海馬長約1厘米 ,經過1年的生長周期,體長能達到12-15厘米,成為成年海馬。
目前,一個車間內有約20萬尾種海馬,一對海馬每月可以繁育一次,一次能產100尾左右。養殖水循環式養殖的實施,提高了海馬的成活率和育成率,育成的海馬數量逐年增長,未來預計年產海馬產量可達500萬尾。
幼苗存活率低等原因,一度讓海馬養殖業徘徊不前
“這就是我們培育的膨腹海馬,這是一對,一尾雄性一尾雌性。”在趙超的辦公室里,有一個小魚缸,里面養著一對海馬。海馬不僅僅可以入藥,還具有日常保健和觀賞作用,“它有吉祥的寓意,能給人帶來好運與福氣。”
趙超介紹,海馬是一種重要的海洋藥源生物,其藥用價值與人參齊名,素有“北人參,南海馬”之說,因此海馬也被稱為“南方人參”。我國是最早開始海馬人工養殖的國家,20世紀60年代,南方海水養殖場開始嘗試海馬的人工試養,并取得成功,但總體受限于對海馬基礎生物學知之不深、病害易發、幼苗存活率低等原因,導致難以獲益,因而海馬養殖業一直徘徊不前。
趙超的海馬養殖之路從2008年開始。有著近20年水產品養殖經驗的趙超,那一年,在朋友的啟發下,在海南進行了第一次海馬養殖試驗,獲得10余萬尾海馬。
有了經驗,2009年趙超在青島進行培育試驗,并獲得市海洋發展局支持。“當時重要精力放在了市場火爆的海參養殖上,海馬只是作為儲備產業進行培育。”
2014年他開始引進美國線紋海馬進行繁育試驗,至2015年培育出5萬多尾海馬,2016年實現了20多萬尾海馬養殖,保種10萬余尾。
“2021年我們引進澳大利亞膨腹海馬,就是現在正在養殖的品種。”趙超介紹,培育新品種初期,遇到了眾多困難,每天時間按分計算,天剛亮,就要把成年的海馬和幼體分開,防止成年海馬吃小海馬。之后,要喂食、清理池底的糞便和殘渣、循環水,晚上巡夜查看海馬的休息狀態、吃餌數量、活動情況和機械設備運轉情況。雖然這樣還是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后來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劉長琳老師幫助我們摸清了膨腹海馬的脾性,讓我們能更好地針對性解決問題。”
現在已經形成養殖、加工一體化工廠,加工的海馬干品有1噸左右,養殖海馬種有40萬尾,成品海馬有200萬尾。2024年11月,公司獲批青島膨腹海馬良種場。
“海馬養殖的成功,蘊藏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趙超說,養殖海馬既能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助力“藍色種業”持續發展,同時能為百姓提供保健中藥材,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目前該品種尚沒有入藥典,作為初級農產品,膨腹海馬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除了傳統的泡藥酒,還可以煲湯。
目前,青島清源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膠州灣北岸育種基地,現有萊州、即墨兩處養殖基地,并與眾多科研部門、大專院校聯姻,設立多處產學研基地的綜合公司。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