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半島駛入“高鐵圈”!來聽聽這些建設者的動人故事
半島全媒體記者 郭振亮 通訊員 鄭超 李元杰
10月21日,新建濰坊至煙臺高速鐵路(下稱濰煙高鐵)正式通車運營,結束了萊州、招遠不通客運列車的歷史,將整個膠東半島城市群載入“高鐵軌道”,膠東半島實現了高鐵成環,“半島1小時、省內2小時、首都3小時”的高質量交通圈正式形成。
濰煙高鐵正線全長237.3公里,設計時速350km,是中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主通道之一、“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建八局承建其中灰埠站、萊州站、招遠站、煙臺西站、福山站5座新建站房和龍口市站、蓬萊站2座改造站房。項目于2022年6月9日正式開工,兩度春夏秋冬轉瞬即逝,1000余名建設者們在這里揮灑汗水,留下了一段難忘的奮斗故事。
高鐵從工地旁邊駛過
“在我們施工的過程中,行駛的列車距離我們最近的時候只有30米,累的時候看看列車也挺解壓的”,這是中建八局龍口市站李元杰的工作日常,來工地一年半,他已經熟悉了這種工作環境。“我們的任務是改造站臺和雨棚,最容易影響鐵路運行,但是這一年多,從來沒有因為我們施工造成線路延誤,想來也是很自豪。”
施工雖然沒有影響鐵路正常運營,但也遇到過“險情”。2023年11月的一個清晨,天剛蒙蒙亮,道路往遠處延伸,消失在晨霧之中。早早起床的李元杰帶上對講機,穿上防護馬甲,拿好配合通知單趕到了車站停車場,11月的風冷冽刺骨,身體一會兒就凍透了。
將配合通知單交給維管段、房間公寓段的工作人員后,對講機里響起了駐站聯絡員的聲音:“車站已給點,可以進場施工了。”李元杰便帶著工人前往基本站臺開始一天的工作,“噠噠噠”的電鎬聲音和“嗞嗞嗞”的角磨機聲音,混合著一些撲面而來的粉塵,催促著他加快腳步。
剛從站臺西側走到東側,李元杰下意識地往軌道上一瞥,驚出了一身冷汗。由于當天風大,一個用來裝建筑垃圾的編織袋被風吹到了軌道上面,如果不及時處理,編織袋飄落到接觸網上,很可能造成列車停電甚至更嚴重的事故。
李元杰立刻用對講機通知了駐站聯絡員,同時電話告知了施工負責人,隨后在站臺旁邊做好防護,告知工人嚴禁私自下道拾取。幾分鐘后,車站工作人員帶著異物桿將編織袋拾走,這次“事故”算是圓滿解決,“所幸發現及時,處理得當,沒有影響車站的正常運營。”李元杰感嘆道。
另外,為降低施工對旅客產生影響,項目采取了很多措施:定制圍欄圈封閉施工現場,張貼引導候車標語,剔鑿時灑水盡可能減少浮塵的產生,焊接與開挖工作也安排在夜間進行。
如今,改造后的龍口市站由當初的兩座站臺改為四座、一層變為雙層,新增了室內連廊與室外天橋,最大承載人數也由1000人上升至2000人,更好地滿足了龍口百姓的出行需求,為龍口市的經濟發展奠定更好的交通基礎。
當“工地”遇上“考古”
灰埠站是濰煙高鐵沿線第一座站房,地處平度市西北方向的新河鎮,連接青島、濰坊、煙臺三大城市。
讓項目沒想到的是,站房正處在三埠李家遺址文物保護地帶,這處遺址從商末周初延續到戰國晚期,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一個面積較大、內涵豐富的文化遺存。
為最大限度地保護遺址,工程實施前必須進行考古發掘。項目當年1月進場后,因為要給考古發掘讓路,直到6月才開始正式施工,這給站房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工期壓力。
建設期間,項目團隊將保護遺址作為工程推進的重要考量因素,進行了“跨行業”施工組織,與考古所共同策劃,制定了“分區考古-分段施工”的策略:優先對試樁區域進行考古,以便試樁工作提前開展,為后續工程樁施工創造條件;優先對地下泵房區域展開考古,優先進行地下室施工,其余根據施工進度安排分區考古、分區施工。
過程中,項目部統籌協調考古發掘與工程施工的進度,對接考古所、交通局、建設單位、政府多個部門,以最大的力度推進考古發掘,為工程建設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最終,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三埠李家遺址成功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并入選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2022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與此同時,灰埠站的工期并未滯后,項目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過程管控,灰埠站仍然成為濰煙高鐵沿線5座新建站房中的“第一站”,提前11天完成鋼結構,提前25天完成二次結構施工,受到政府和建設方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