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可“先學后付”“邊學邊付”?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山東監管局:警惕“培訓貸”陷阱
近日,針對一些不法機構瞄準教培商機,以“高薪”“保障就業”為幌子誘導消費者簽下“培訓貸”合同以支付高額培訓費用的亂象,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山東監管局發布了《關于警惕“培訓貸”陷阱的風險提示》(以下簡稱《提示》)?!短崾尽凡粌H揭示了現實生活中“培訓貸”的表現形式,還從專業角度給出了識別和防范的建議。
《提示》表示,在現實生活中,“培訓貸”陷阱往往有以下表現形式:
一、虛假承諾。不法培訓機構常通過發布“包找工作”“先學后付”“邊學邊付”等虛假信息誘導消費者購買其課程。
二、捆綁貸款。在消費者報名時,未經充分告知或明示“培訓貸”合同條款,便擅自將其與其他網貸平臺綁定,辦理高額貸款。
三、高額費用與隱性消費。除了報名費用外,還可能存在教材費、考試費、證書費等額外項目,這些費用在報名時往往不會明確告知,導致消費者最終支付遠超預期。
為了識別和防范“培訓貸”陷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山東監管局提示廣大消費者注意以下五點:
一、理性判斷謹慎選擇。增強防范意識和辨別能力,不輕信機構“邊學邊賺錢”“高薪零門檻”等誘惑,不要在陌生網絡平臺注冊信息。仔細考察課程,結合自身情況和需求,謹慎選擇培訓內容。
二、注意甄別培訓機構。優先選擇有良好口碑、正規資質的培訓機構,多渠道、多方面了解課程內容、師資力量、就業前景等信息。
三、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在簽訂任何合同前,務必仔細閱讀合同條款,特別是關于貸款、費用、退款等方面的條款,確保自己充分理解并同意合同內容。
四、保留證據。在交易過程中,保存好所有與培訓機構的溝通記錄、合同文件、付款憑證等,以便在發生糾紛時作為證據。
五、及時維權。一旦發現自己陷入“培訓貸”陷阱,應立即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并尋求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大眾新聞·半島新聞記者 文鴻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