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直言的“怒懟”彌足珍貴
半島全媒體首席評論員 姚紹毅
在湖北黃石市廣播電視臺的直播問政節目中,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鶴對當地官員的犀利批評,猶如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波瀾。
直播問政節目是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橋梁,是檢驗政府工作成效、促進政府改進工作的重要平臺。然而,在現實中,一些問政節目卻流于形式,回應敷衍了事,未能真正解決民眾關切。陳鶴教授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沉悶的局面。她以尖銳直接的風格,毫不留情地指出問題,讓人們看到了問政節目應有的樣子。
陳鶴教授的批評并非無端指責,而是基于對問題的深入了解和理性分析。在節目中,居民反映凍雨壓斷水泥存在安全隱患,多次通過12345熱線反映卻始終未能得到解決。經辦此事的專員回應更是讓人失望,不僅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表現出對民眾訴求的冷漠和傲慢。陳鶴教授批評其存在公共權力的傲慢,可謂一針見血。這種批評不僅是對個別官員的警醒,更是對整個政府部門的鞭策。
陳鶴教授的“問政Style”并非一時之舉,而是一貫如此。在此前的電視問政中,她曾喊話行政部門的“各路大神”,“干事兒要敢于動真碰硬,承擔責任”;怒斥基層干部是“膽大妄為的法官”“怎么當上干部的”。這種敢于直言的精神,令人敬佩。現實生活中,像陳鶴教授這樣直言不諱的人少之又少,不僅反映了當前社會監督機制尚不完善,也反映了人們對于權力的畏懼。
所以,陳鶴的批評之聲顯得彌足珍貴。直播問政節目為民眾提供了一個表達訴求的機會,但如果節目不能真正發揮作用,民眾的聲音就無法得到傳達。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像陳鶴教授這樣的人,敢于在問政節目中點出相關部門工作中的問題、短板;我們也需要更加完善的問政機制,確保民眾的訴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
同時,政府部門也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接受批評和監督。領導干部不應把批評視為對自己的攻擊,而應把它看作是改進工作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一句話。我們需要更多像陳鶴教授這樣敢于直諫的人,也需要更加完善的問政機制和更加開放的政府。